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大學時期報告]歌劇-莫札特&費加洛婚禮:以阿瑪迪斯為引

莫札特&費加洛婚禮
:以阿瑪迪斯為引

.緣起
有關於音樂家的電影真的不太多,一方面是音樂家的生平大多沒有什麼緊張刺激之處,一方面是因為要把音樂家的作品與生平之間結合的難度相當的高。「阿瑪迪斯」Amadeus這部經典之作無庸置疑的把莫札特一生的重要作品與劇情緊密結合,甚至連「音樂」本身都像是主角一般,表情豐富、情感強烈。「音樂家的生平大多沒什麼可拍之處」,這句話對於莫札特僅僅三十五年的短暫生命來說,雖然不太尊敬,但是卻是事實。
1984年由大導演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他另外一部傑出的作品是「飛越杜鵑窩」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所拍攝的作品,其實是由彼得雪佛Peter Shaffer的舞台劇作品改編的,內容是描述以義大利籍作曲家薩列里晚年割腕自殺獲救後,娓娓道來當年他和莫札特之間的互動故事,如何從崇拜到嫉妒到怨恨:無論薩列里再怎麼努力寫作,但作品始終就是趕不上天才莫札特源源不絕的靈感……。雖然在完全融入電影的時候會覺得劇情都是真的,但是仔細查証後,會發現安魂曲Requiem並不是薩列里為了耗盡莫札特的生命能量而邀請他作的,只是一名貴族為了盜用莫札特的作品所想出來的方法;莫札特也絕對不是慢性中毒而死,身心衰竭才是主因。
對於古典音樂的愛好者來說,這絕對是一部不能錯過的佳片;對於不太了解古典音樂的人來說,看完這部片你也將被他吸引而想多了解莫札特一點。

. About Mozart
音樂神童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在1756年誕生於薩爾斯堡(Salzburg),當時擔任大主教宮廷音樂家的父親雷奧波特(Leopold Mozart),在他三歲時就發現他在音樂上的特殊才能,四歲起給予音樂啟蒙,五歲時開始創作音樂小品。
在父親的教養之下,年輕的沃夫岡在四歲的時候便已經開始寫作鋼琴協奏曲,不久之後他也寫下了自己的第一手交響樂。然後他在十一歲的時候寫了歌劇「巴蒂斯與巴斯蒂娜」(Bastien and Bastienne)
雷奧波特自莫札特六歲起,便帶他到各地旅行,直接體驗當地的音樂。首先他以慕尼黑和曼漢為中心在德國各地旅行,接著到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瑞士與維也納,然後再巡迴義大利各地,使得莫札特在未成年前,幾乎已完全學會歐洲各種重要的音樂手法與風格,並能加以轉換成自己的作風,無論在任何的風格形式中都能有發揮自我的表現。另外,莫札特在旅行途中,也曾與多位巴黎、倫敦、維也納的音樂家,以及義大利的歌劇作曲家、器樂作曲家和形同老師的馬替尼(Giovanni Martini)等理論家相遇。這些經驗再加上父親對他的細心照顧、指導與教育,也更進一步地使莫札特成為一位卓越出眾的音樂家。
年僅十一歲的莫札特剛在歐洲遊歷三年歸來,當時剛好薩爾茲堡大學要演出話劇「仁慈的克羅西」,便邀請了莫札特第二個故事「阿波羅與風信子」譜曲,準備塞進話劇中當作音樂插劇。初次涉及新領域的莫札特依舊展現他過人的自信,雖然大體上他還是遵循典型巴洛克歌劇的方向,但有些曲子已經開始顯露他過人的歌劇才華。
1769年起至1773年間,莫札特三次到義大利旅行,吸收了嚴肅歌劇(Opera seria)與慶典劇等曲種的寫法,也接觸了近神劇(Oratorio)、經文歌(Motet)等聲樂曲的曲種,並向弦樂四重奏等困難的器樂曲挑戰。在其故鄉薩爾斯堡則以小夜曲(Serenade)和嬉遊曲(Divertimento)等輕鬆的音樂受到歡迎。1773年秋天,莫札特正式擔任宮廷音樂家,開始進入身為樂隊首席、風琴師與作曲家的工作。這期間包含1774年起至翌年到慕尼黑的旅行,以至1777年秋天為止的薩爾斯堡時代,正是莫札特發揮過去所學,展現長才的時期。1778年九月底他又回到了曼漢,在此結識了康斯坦莎(Constanze),兩人墬入情網,並於1782年結婚。為了慶祝婚禮,莫札特寫下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C小調彌撒。
1781年時,莫札特與薩爾斯堡大主教及父親失和,一個人移居到維也納,展開其生涯中的維也納時代。莫札特的維也納時代持續到179112月為止,整整十年以上。在這段期間,莫札特除了誕生許多鋼琴協奏曲外,也寫了若干別種樂器的協奏曲或交響曲,以及小夜曲(Serenade)、嬉遊曲(Divertimento)、弦樂四重奏曲、弦樂五重奏曲、三重奏曲、二重奏奏鳴曲、鋼琴奏鳴曲和其他小品等許多種類的樂曲。此外,也開始著手創作德文歌劇「後宮的誘逃」,然後再創作「費加洛婚禮」、「唐喬望尼」與「女人皆如此」等義大利文歌劇的傑作,最後一年(1791年)再創作出「魔笛」與嚴肅歌劇「皇帝狄托的仁慈」等歌劇作品。莫札特在他生命最後的五年,可以說是他創作上的顛峰期。
1791年,一位陌生人來拜訪莫札特,要求莫札特以儘快的速度寫一首安魂曲;當時莫札特的健康狀況非常的差,但是為了在約定時間內完成,他便交叉創作「魔笛」和安魂曲,結果到了124日的晚上,當他寫到安魂曲「痛哭流涕」這首曲子中的第八小節時,便因太過虛弱而使他走向生命的終點。
在貧困中過世的莫札特,猶如孤魂野鬼般地被埋葬在公墓,甚至有沒有墳墓的存在都不清楚。不過,莫札特的音樂卻像古希臘的藝術一般散發出極致的古典美,以至被世人奉為真正阿波羅式的「美的典範」。

About The Marriage of Figaro

還記得在羅西尼歌劇
《塞維里亞理髮師》當中
那位足智多謀的理髮師費加洛嗎?
在莫札特的音樂裡,
費加洛再度發揮了巧妙機智,
但卻搖身一變成為一位
勇於向貴族權勢挑戰的僕人。

今晚歡迎您閤府參加費加洛的婚禮,
人數不限、懇辭禮金花籃,
只需要您的耳朵、和一個想像力豐富的頭腦到場即可,
費加洛就會帶您進入時光隧道、重返十八世紀的西班牙塞維里亞城,
告訴您他是如何化解伯爵對他未婚妻的非份垂涎......

「費加洛婚禮」為莫札特三大歌劇之一,當時在布拉格演出之後,劇中主要旋律便很快的在民間廣為流傳。此劇完成至今兩百多年卻歷久不衰,主因在於其涵蘊了莫札特豐富的音樂理念及其才華。

莫札特所處的時代正是歐洲歷史上反封建鬥爭的時期,啟蒙思想逐漸在人們心中覺醒。

Figaro遵循18世紀意大利喜歌劇傳統,諷刺貴族和平民的弱點:虛榮的太太、吝昔的老人、手腳笨拙腦袋機靈的僕人、爾虞我詐的丈夫和妻子、迂腐的律師和公證人、彆腳醫生和神氣活現的軍事指揮官,往往藉用16世紀起流行於意大利的即興演出的喜劇commedia dell'arte中的常見角色。

這些喜劇角色外有一些嚴肅的角色,主要情節圍繞嚴肅角色展開,嚴肅角色和喜劇角色相互作用,特別是在愛情糾紛中。對話用吐宇快速的宣敘調,只用鍵盤伴奏。詠唱調性質多樣,往往用舞曲節拍作為性格刻描的手段。每幕終場的上場人物都加入活潑而往往滑稽可笑的重唱。

達‧蓬特為莫札特寫的腳本中,賦予劇中人物以更大的深度、深化不同社會階級之間的矛盾、把玩道德問題,從而提高了諧歌劇的文學水平。莫札特的心理透視和用音樂刻劃性格的天才同樣把喜歌劇這一體裁提到新的嚴肅的高度。更不平凡的是:不僅在獨唱詠唱調中有性格刻劃,二重唱、三重唱和更大的重唱中特別見出性格刻劃;重唱終場中現實主義與戲劇情節的不斷展開,與精美而統一的音樂曲式相結合。配器、特別是管樂的應用,在人物和情景刻劃中起重要作用。
莫札特正著手寫一部歌劇,而且腳本就是包馬榭所寫的「費加洛婚禮」。這齣戲第一次在巴黎上演的時候,馬上就被列為具有反動成分的戲碼,因為它揭露了當時在上流社會裡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因為故事內容和實際情況太相符了,令人難免把劇中角色和真實人物產生對號入座的聯想,所以這部戲在維也納也被皇室禁演。不過,莫札特卻不考慮那麼多,他認為,歌劇內容應該表現在活生生的人物上,所以他努力將劇本搬上舞台。
「費加洛婚禮」後來由達彭特(Lorenzo da Ponte)改寫成為歌劇劇本,並且由他本人親自到維也納向皇帝遊說。他說,他已經把所有對皇室不利的部份都刪掉了,內容絕對不會有傷風敗俗的顧慮,請求皇帝能准許演出。「費加洛婚禮」最後成功地在舞台上演出,而且這雖然是莫札特和達彭特第一次聯手合作,卻不同凡響;達彭特因此一炮而紅,對莫札特而言更是錦上添花。
不過,「費加洛婚禮」到底洩漏了什麼秘密,為什麼皇室的人對它這麼關切呢?
我們先來看看「費加洛婚禮」的故事吧,看完之後或許你就會瞭解它為什麼會如此受到皇室的注意。
伯爵夫人的心情十分鬱悶,不過,這確實也是她的心情。她嫁給了一個喜新厭舊的伯爵,而伯爵現在又看上了女僕人蘇珊娜的美色,打算娶她為妻。但是,蘇珊納和伯爵的隨從費加洛兩情相許,已經準備要結婚了。沒想到好色的伯爵,竟然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對蘇珊娜行使所謂的「初夜權」,也就是說,伯爵要強迫還沒出嫁的蘇珊娜,在婚前和他同房。這種現象在當時的貴族裡相當普遍,但是,在我們現在這個社會裡,只要誰還敢有這種想法的話,恐怕一定要吃上官司了。
不過,費加洛和蘇珊娜都不是現代人,而且都是僕人,所以只能敢怒不敢言;但是,為了反抗伯爵的無理,就找了女伯爵一起聯手來破壞他的計劃。
有一天,伯爵約了蘇珊娜在花園裡約會,蘇珊娜先把所有的實情都告訴伯爵夫人,所以,伯爵夫人派一個僕人打扮成蘇珊娜,叫她去赴約。當天晚上,伯爵正要去花園對蘇珊娜示愛,卻無意間看到費加洛也在花園裡面,和一位女子約會。伯爵以為費加洛勾引自己的老婆,氣沖沖地跑去要教訓他。後來他發現,原來蘇珊娜就是費加洛的心上人,而這個時候,伯爵夫人也及時出現,讓伯爵相當難堪。
不過,劇情複雜的程度還不止於此,因為又有一個小男僕凱魯比諾(Cherubino) 愛上女伯爵,使得劇中人物的關係更是叫人看了眼花撩亂!不過,「費加洛婚禮」的劇情雖然錯綜複雜,但劇中的人物最後都情有所屬,愛有所歸,也是一部以喜劇收場的歌劇作品。
「費加洛婚禮」推出後大受歡迎,但是,加演的場次卻不多,主要是因為莫札特的名氣引起皇室音樂圈的嫉妒,尤其宮廷樂長撒里耶里(Antonio Salieri)更是不斷打壓他演出的機會。從這裡我們看得出來,不僅是現代人同行相忌,過去的人也不見得懂得「惺惺相惜」的道理!也許,這就是人性吧!
不過,「費加洛婚禮」雖然沒能在自己的家鄉獲得熱烈的掌聲,卻在另一個國度裡搏得了喝采。到底是哪一個城市,對「費加洛婚禮」如此地喜愛呢?
在鄰國的布拉格,對於「費加洛婚禮」卻熱切地表示歡迎。1787年初,莫札特和康斯坦彩接受邀請,一起拜訪了布拉格,他們到達的那一天,就有一個盛大的晚會等著歡迎他們了,而且晚會中的舞曲都是從歌劇中的音樂改編而來的,而且,只要在布拉格街上,就可以聽到人們吹著口哨,而那些旋律,一聽就可以認出都是選自「費加洛婚禮」的。當時的布拉格,對於「費加洛婚禮」的喜愛,可以說到了瘋狂的地步。莫札特和康斯坦彩有點兒受寵若驚,但是,另一方面,他們也因為能受到這樣的禮遇,感到相當地歡喜。為了感謝當地聽眾的支持,莫札特特別發表了他新作的交響曲,名字就叫作「布拉格」。它不僅是莫札特送給布拉格的禮物,也是莫札特晚期非常傑出的作品之一。莫札特生前參加的最後一場交響曲的首演,就是發表這部作品。



莫札特的民主思想也遠比其他音樂家來得先進,當時的音樂家就像是卑賤的僕人,只能仰賴貴族來維持生活,而莫札特心中渴望自由的想法,卻促使他和薩爾斯堡大主教決裂,這種反封建的人性尊嚴不僅落實在莫札特的生活中,也反映在他的音樂裡,在歌劇「費加洛婚禮」當中,僕人費加洛以他的機智化解了伯爵對他的未婚妻的垂涎,劇情背後所控訴的正是貴族的腐敗與無能,莫札特透過音樂手法公開諷刺了統治階級,這種民主的思想在莫札特的歌劇裡有了最具體的實現。

1786
,當莫札特決定將Beaumar.chais的劇作「費加洛婚禮」改編為歌劇時,其實己面臨種種阻撓,其中最主要的壓力來自國王約瑟夫二世,他曾下令禁演此劇。所以,當宮廷詩人Lorenzo daponte為此劇編寫歌劇卿本時,就算未更動劇作原意,也的確剔除了劇中關於社會批判的詞句;因為這些詞句便是此劇遭禁演的禍首。

這齣歌劇的大部份工程完成於178510月至11月間,至於能否上演,在當時還是個間題。da ponte在他的回憶錄中曾記截他如何懇求皇上讓此劇上演。最後,這部作品終於在完稿後的隔年的51日順利首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