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大學時期報告]音樂-西洋音樂史概論

西洋音樂史概論
:以貝多芬的頭髮為引

.緣起
最近剛好看完一本與音樂很有關係的書,說他是小說也不對,因為故事裡面並沒有虛擬的部分;說它是音樂史更是說不過去,雖然書中介紹了貝多芬大部分的生平事蹟,但是書的一半內容卻是講述「貝多芬的頭髮」(當時剪下過世親友頭髮作紀念是普遍的風俗),自從被費迪南希勒(Ferdinand v. Hiller)剪下之後,傳給兒子保羅希勒,身為猶太人的希勒一家,在二次世界的戰火之中飽受逃亡之苦,194310月,這撮頭髮出現在丹麥沿海史耶蘭島的小漁港吉魯列胡,至於前幾年是誰擁有這撮頭髮?又是誰把這撮頭髮交給小鎮中的凱佛萊明醫生?至今仍然追查不出來,但是書中卻提到了一個相當感人的故事:

(雖然知道跟音樂史無關,但我寧可多寫一頁也要介紹老師這個感人的故事)
「當年丹麥雖然投降給德國,但是德國依舊給予丹麥很大的自主權。只要丹麥人按時進貢軍事物資給德國、反抗運動沒有滋生,並解決其國內的「猶太問題」的話,德國就不會干涉丹麥的內政。有一陣子,丹麥猶太人的生活跟戰爭之前並沒有什麼兩樣,戰爭末期,德軍戰事失利,丹麥國內反抗運動也逐漸滋生,1943829日德軍佔領丹麥皇宮,正式控制丹麥。德國武官杜克維玆基洩漏了一個秘密:希特勒下令在101日對猶太人展開追捕行動。他出於個人良知,在採取行動前一天告訴猶太人。這樣他們可以在前一天或躲或逃。他的決定引發了丹麥人的反抗運動。930日入夜之後,一項全國性的救援丹麥猶太人的行動已經展開。
哥本哈根和其他大小城鎮立刻動員信差傳遞這項重大消息,志工敲著每一扇門,因為不知道到底誰是猶太人,誰又不是猶太人。路德教派的牧師趕忙打電話,請求信眾盡可能的收容猶太人。反抗運動領袖開始調派漁夫,將猶太人運至安全地點;童子軍和狩獵俱樂部的成員搜索林地,找尋猶太難民,並引導她門前往可能有船隻的港口。各地醫院突然湧入名字登記為漢森、彼德森或簡森的病人(其實我不太懂這是為了什麼),如果消息傳到醫院,說有家庭藏匿不周,就會派出救護車去載他們。
本來在哥本哈根街頭載客的計程車,現在卻穿過初秋的鄉間,到達歐瑞松海岸的各個小漁港。開往海邊的火車也擠的像夏日旺季一樣。許多海邊小鎮,像是吉魯列胡湧進人潮,鎮上居民打開商店、穀倉、閣樓和客廳,給這些他們壓根沒料到的不速之客。
最後,在短短的一個月裡,全丹麥共有7906名猶太人安全逃離丹麥,被抓到的只有580人。只因一個信念:納粹的暴行不能在他們土地上得逞。」

.絃外之音
這本書的作家不是用音樂術語去告訴大眾貝多芬的作品何其完美,而是藉由側面描寫周邊世人的故事,投射出貝多芬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作者除了描寫傳承貝多芬頭髮的少數人外,也從相關時代風雲人物,如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蕭邦、李斯特……到歌德、華格纳等等知名音樂家、藝術家都被拉到頌揚貝多芬的行列裡。作者植入的貝多芬生平,則讓我們一邊得到印証,明白是人何以對貝多芬如此五體投地。
大家都知道貝多芬、海頓、莫札特是古典音樂的三大名家,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實貝多芬曾經想要投入莫札特的門下。貝多芬的師父倪富(Neefe)認為貝多芬若是在維也納再受琢磨,受到此地音樂風氣的薰陶,則這個十六歲的優異之才一定能更上一層樓。1787年一個四月天的下午,來自波昂的貝多芬事先準備了一些曲子彈給莫札特聽,莫札特最初的反應甚為冷淡維也納必定有不少年輕小夥子能把一首技巧艱深的曲子彈得有模有樣。不過貝多芬央求隨便給他一個主題讓他即興彈奏,莫札特也同意了,琴聲從貝多芬的指間流瀉而出,莫札特對這個十幾歲孩子的表現範圍、創意,以及他駕馭樂曲的力量給震驚住了。後來莫札特步出房間,以熱切的口吻對者一群等著求見的人說:「注意這個人,他以後會讓世人談論不已。」貝多芬後來可能又見過莫札特,甚至還跟他上過幾堂課,不過波昂母親病危的消息,讓貝多芬只能披星趕月的回到家裡,而經濟因素更使得貝多芬被迫成為宮廷的樂師,以保家人的溫飽。
貝多芬在音樂上的發展,受到華德斯坦伯爵的幫助最大,華德斯坦的貴族團體還委託貝多芬創作兩部清唱劇以紀念約瑟夫二世,便是著名的「約瑟夫清唱劇」的由來。
由於之後還有一個有關於莫札特的預習報告,所以我把音樂史的簡介中心擺在同時期的前輩海頓、摯友舒伯特以及後來熱愛貝多芬的眾多浪漫主義音樂家,如法國人白遼士(Berlioz)、出生波蘭的蕭邦(Chopin)、匈牙利人李斯特(Liszt)、義大利人貝里尼(Bellini)這群「年輕法蘭西」,以及李斯特的女婿華格納、孟德爾頌、舒曼等人身上。
對許多年輕藝術家、作家以及音樂家來說,這個世界在拿破崙戰爭之後,是真的有了改變;曾經屹立不搖的觀念、古典的表現形式已經是陳腐不堪,再也起不了作用,其地位背新的文藝思潮給取代:一心向著自然、向著情感與想像,有意識的抗拒既有的法則與慣例。浪漫主義這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令人心頭為之一震,而又有誰比貝多芬更能代表浪漫主義呢?巴黎有許多年輕的浪漫主義藝術家在上流社會與波西米亞式放浪不羈的圈子裡站穩了,人稱這些藝術家為「年輕法蘭西」(Les Jeunes France)。
當時大多數的人都認為貝多芬的音樂荒誕不經、粗野不文。不過從巴黎音樂院首次演出『英雄』交響曲,並得到廣大迴響之後,眾多沙龍演出貝多芬的室內樂作品,使得這些作品經常有演出,並為人所評析、稱讚的機會。到了1840年代,貝多芬的音樂已經廣受讚揚,他的音樂在法國人聽起來已經不會太過前衛,而且人們也不只著迷於他的音樂而已。

.音樂史簡介

   1.巴洛克時期Baroque Music, 16001750
其實不只是貝多芬有這樣的際遇,偉大的巴洛克時期音樂家巴哈J. S. Bach 1685~1750,德),生前也不是個著名的作曲家,而是以絕佳的管風琴樂手聞名,人們甚至不遠千里而來,只為了一睹他飛毛腿般的踩踏板技巧。巴哈是個多產的作曲家,當他在德國萊比錫的聖湯瑪士大教堂工作時,他為每個禮拜日及基督教節日的儀式寫下一部龐大的作品一部清唱劇,而他至少寫了215部清唱劇。巴哈的音樂充滿了對位法(counterpoint;兩條、三條、四條過更多的旋律線同時演奏,製造出非常有趣的和諧。而他也使賦格(fugue的藝術臻於完善,不過使他的作品普及化的最大功臣,卻是一世紀後古典時期的著名作曲家孟德爾頌Mendelssohn)。孟德爾頌發掘、並演奏了巴哈極具紀念性的『馬太受難曲』,這是在巴哈過世後的第一次。從那時候開始,巴哈又再度崛起、受人尊敬、並為世人所喜愛。
眾所皆知,巴哈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音樂家,巴洛克時期大約是指十七世紀中期到十八世紀中期。「巴洛克」源自於葡萄牙文,是建築和繪畫上的用語,原意為「不完美的珍珠」,在音樂方面有「宏大的構想,輝煌的效果,重對稱表現,華麗裝飾」的性質。
巴洛克音樂的特色之一就是運用數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技巧。這是在低音譜上記下表示和聲的數字,是一種很簡便的記譜法。另外,器樂開始走向獨立自主的年代,作曲家將器樂和聲樂分開,器樂不再只是聲樂的伴奏。組曲(Suite)和奏鳴曲(Sonata)是此時期器樂曲的主要形式。組曲由多樂章組成,每一樂章都有舞蹈特性,對稱且大部分同調;奏鳴曲在巴洛克時代指的是任何的器樂曲,沒有一定的曲式模式。
其他著名的作曲家還有:『四季協奏曲』的作者,創造巴洛克時期協奏曲形式(快快)的韋瓦第Antonio Vivaldi);最有名清唱劇『彌賽亞』(哈雷路亞大家應該就知道了)及名曲『皇家煙火』的作者韓德爾Handel
稍微有點歷史概念的人都知道,每一種文化的風格都是前一個時期的反動,音樂風格也不例外。巴洛克時期的華麗、繁複和熱情洋溢,可以說是對在他之前的那些冰冷冷、充滿宗教感的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反動,在巴洛克之後,古典時期則又重新約束感情的表達方式。然後接下來的浪漫時期則又打破了這層束縛。

  2.古典時期Classical Music, 17501820
此時期的音樂家,捨棄了巴洛克那種繁複的音樂型態,追求一種條理分明、形式嚴謹的結構,比例對稱、風格穩健的音樂形式。較少抒發個人的情感,力求客觀、講究形式及抽象的意念。
此期作曲最主要的形式包括:奏鳴曲交響曲弦樂四重奏。十八世紀中期的奏鳴曲有一定的標準曲式,奏鳴曲式亦是交響曲結構的基本形式,海頓是第一個將交響曲完整形式呈現給世人的作曲家。十八世紀末期完整的協奏曲(Concerto)出現,主要用於獨奏的樂器與管弦樂間之協奏,以鋼琴和小提琴的協奏曲最多。
著名的作曲家有「交響樂之父」,隻手確立了交響越及弦樂四重奏標準結構的海頓F. J. Haydn 1732~1809,奧),最著名的作品當然是『驚愕交響曲』,這是海頓的最好的作品之一,也是海頓風格的最佳典範(當然後面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故事)。
「音樂神童」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奧),四歲就寫出了鋼琴協奏曲,創作樂曲起來信手拈來,幾乎不加修改的特色,讓很多人都不禁覺得他是上帝的使者,只是把腦中出現的天籟之音寫在紙上而以。他革新了歌劇,改良了朗誦調、抒情調、舞台動作,並將自己獨特風格融入其中,擅於製造戲劇效果。著名的作品有歌劇『費加洛婚禮』、『魔笛』及那首未完成的『安魂曲』。
貝多芬L. V. Beethoven 1770~1827,德),他的作品中體現了強烈的情感與完美的構思有機的結合。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把音樂藝術推向了巔峰,從而顯示音樂不在是一種從屬於文學、繪畫的藝術形式。貝多芬非常具有獨創精神,他擴大了管絃樂團的規模,增加了交響樂的長度跟範圍(第五號交響曲『英雄』足足比以前任何的交響曲長了兩倍以上,第九號交響曲『快樂』更是前無古人的把歌聲加入了管絃樂團之中來演唱席勒的詩『快樂頌』),證明鋼琴的巨大潛能,並把鋼琴推到樂器的首位,更將奏鳴曲發揚光大,同時也因他極具個人風格的曲風,不僅在音樂史上替古典樂派畫上句點,也開啟了浪漫派音樂之門。著名的作品有『英雄』、『田園』『快樂』等九首交響曲以及『悲愴』、『月光』等鋼琴奏鳴曲。

3.浪漫樂派&國民樂派(Romanticism and Nationalism, 18201900
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因受法國大革命之影響,文學、音樂、藝術方面突破了以往古典主義嚴肅的手法,而講究發揮自我主張。浪漫樂派最大的特色便是將文學與音樂結合,如藝術歌曲、交響詩、幻想曲、狂想曲等。浪漫樂派與古典樂派之差別在於音樂方面是古典樂派較多屬於絕對音樂。絕對音樂沒有任何標題,只有音樂形式,所以較難給予欣賞者任何暗示去了解音樂作品。浪漫樂派在音樂史上大致可分為:前期浪漫派、成熟期浪漫派、後期浪漫派。
當浪漫樂派在歐洲如火如荼地熱烈展開時,十九世紀中葉,在東歐及北歐的國家中出現一批強調音樂民族性的作曲家。此種將愛國家、愛民族之情緒抒發在音樂的趨勢,加上對於德國音樂霸權的反動,促成國民樂派的崛起。國民樂派作曲家利用祖國民族音樂素材當作創作題材,其動機除受愛國心之驅使外,還可從傳統音樂中吸收養分,在當時的主流音樂中增添異國色彩。
著名音樂家有:
前期浪漫派:「歌曲之王」舒伯特(F. P. Schubert 1797~1828,奧),一共寫了六百多首歌曲,而這些歌曲通常是由一人獨唱,鋼琴伴奏,但事實上鋼琴幾乎人聲一樣的重要,因為鋼琴聲會模擬歌詞中的意念,例如少女心中的浪漫與焦慮等等。
『魔彈射手』的作者韋伯(C.M Webber)是第一個為交響樂團中每位樂手定下專屬座位的指揮家,同時也是第一為讓交響樂團中各個部門分開預演,並每場演出都手拿指揮棒、站在指揮台的指揮家。同時也是德國浪漫主義歌劇之父,為浪漫主義音樂帶來新風格及定位。
成熟期浪漫派:孟德爾頌(F. Mendelssohn 1809~1847,德),耳熟能詳的『結婚進行曲』就是他的傑作,而他也是指揮棒的發明者。蕭邦(F. Chopin 1810~1849,波蘭)有「鋼琴詩人」的稱號,著名作品有『葬禮進行曲』。舒曼R. A. Schumann 1810~1883,德),著名作品有『狂歡節』(Carnaval)。李斯特(F. Liszt 1811~1886,匈牙利),才華洋溢的鋼琴演奏家,為了炫燿自己的技巧,還寫出了相當多困難度極高的作品,如『匈牙利狂想曲』。發展出「主導意念」的白遼士(H Berlioz 1803~1869,法),作品極具開創性,試圖打破一切的規則,作品有『羅馬狂歡節序曲』、『幻想交響曲』。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德)他的音樂充滿了令人迷醉的旋律、風格極度媚惑,同時被認為有點學院派,著名作品有『海頓主題變奏曲』。
後期浪漫派:著名的歌劇作家華格纳(R. Wagner 1813~1883,德),發展出「主導動機」(Leitmotif)也就是用不同的音樂主題來界定不同的角色,著名作品當然是『女武神』。約翰‧史特勞斯(J. Strauss 1825~1899,奧)有「圓舞曲之王」的稱號,由於父親是法國號手的影響,作品中的號角聲總是很重,他的兩首號角協奏曲已經成為號角演奏手的固定作品,他的音樂是想要述說一個故事或是有關某件事物的,他把這樣的作品稱作「交響詩」(tone poems),著名的作品,也是我印象極為深刻的作品就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及『藍色多瑙河』(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的經典配樂)。
國民樂派的著名作曲家有德國的史麥塔纳(Smetana),作品交響詩『我的祖國』;捷克音樂家德弗乍克、挪威音樂家葛格利、芬蘭音樂家西貝流士、俄國的柴可夫斯基,著名作品有芭蕾舞劇『天鵝湖』、『胡桃鉗』等等

參考資料
Martin, Russell,貝多芬的頭髮

David Pogue & Scott Speck古典樂天才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