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大學時期報告]軍訓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電影的對話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電影的對話

自從電影發明之後,便對這個世界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而且利用電影的宣傳力量來激勵民心士氣,使電影對戰爭也有著一定程度的影響。
像在1917年蘇聯革命之後,由於俄共宣傳政策的主導,蘇聯的非劇情片完全被國家化,成為蘇聯政府宣傳政治與社會事件的產物。俄國的一些電影大師,這時候也拍攝了許多醜化納粹主義的電影。
影史上鼓動人心最為極致的例子,無疑的是蘭妮‧瑞芬斯坦(Leni Riefensthl)在1935年為納粹留下的影像《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在這個片子裡,我們既看不到整個紐倫堡黨大會場的冗長過程,也聽不到希特勒冗長的演說,取而代之的,蘭妮運用了影像上高明的剪輯,撼動人心。我們可以看出的,首先是希特勒神話式的特寫鏡頭、剪影;繼而是熱烈的群眾歡呼;加上壯勝的軍容和激勵人心的音樂,穿插全片的是希特勒式的敬禮手勢。煽動的影像、權威的旁白和激情的樂音,這些德國戰時宣傳片裡重要的元素,一一堆砌了希特勒英雄般的形象。
事實上,這是整個戰爭時期德國紀錄片的一貫性格,它並不企圖留給人們思考的空間,也無意引發人們反省的能力,取而代之的,這批戰爭紀錄片呼求一種絕對的國家熱誠,用壓迫式和權威式的影像敘事方式,讓人們毫無思索地隨著希特勒瘋狂。
至於英國在戰爭時候的作品,就顯露出一種毅然決然的精神,以《London can take it!》為例。《London can take it!》是一部只有十五分鐘長的小品紀錄片,然而這個十五分鐘裡,生動的捕捉了倫敦遭到飛彈攻擊的一夜。這支片子裡,沒有鉅細靡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滔滔不絕的宣傳之詞,相對的,旁白一再重複的是:炸彈可以毀壞倫敦的建築、可以殺傷倫敦的人民,但是不能消滅倫敦的精神。我們在炸彈夜晚結束的早晨,看見倫敦的人民依然早起打掃街道,收拾被炸彈轟炸過的房舍,開始新的一天。
1939年到1941年,將近兩年的時間裡,當歐陸的戰爭正沸騰的時候,美國把自己圍困在冷峻的孤立主義之中,直到日本自認其東亞共榮圈理念已然成熟,而不顧一切的對美國發動珍珠港事變,美國對於這場事不關己的全球危機,有了清楚而明確的感應。
珍珠港事變之後,羅斯福總統隨即宣稱電影告知民眾訊息的責任,然而,這個時期的美國處在極為尷尬的位置,這個尷尬的立場並且持續到戰後:它是最後一個加入戰爭的同盟國國家,並且,它是唯一的一個本土未被戰火波及的國家。於是,宣戰的初期,如何說服冷漠的美國民眾去加入這場遙遠的戰爭,成了國家賦予紀錄片工作者的重大任務。
1943年,法蘭克‧凱普拉製作一系列影片,為了鼓吹與說服那些對於投入戰爭仍然存有疑義的人們,加入戰鬥的正當性:《我們為何而戰》。不同於德國的好戰性格、英國的人道主義式的韌性,美國的戰爭紀錄片一如大多數美國人的性格:洋洋灑灑而自信滿滿。並且由於較晚加入戰爭,參酌了大量敵、我兩方的宣傳片大戰,美國的戰爭紀錄片手法,顯得精練而機敏,當然,好萊塢電影工作者的加入,也是製作技術純熟功不可沒的原因。
跟大導演史蒂芬史匹伯一樣,其實美國的喜劇泰斗卓別林,也是一個猶太人,在二次大戰期間,看到希特勒這樣的屠殺自己的同胞,卓別林義不容辭的拍攝出這一部電影"大獨裁者"。劇情是一名患有失憶症的猶太理髮師,躲避獨裁者追捕的諷刺喜劇。卓別林一人分飾兩角:猶太理髮師以及王國獨裁者 Adenoid Hynkel(姓名和造型明顯諷刺希特勒)。片中隱含的政治批判,至今讓人不得不佩服卓別林在當年的道德勇氣及深謀遠見。因為此片拍攝完成於1940年,當時國際間對希特勒採取姑息策略,但卓別林不畏懼強權拍攝此片,表達出反戰、人權自由、世界和平的聲音。此片當時在納粹佔領的歐洲被禁演,而卓別林也被希特勒列入暗殺名單中。

至於跟二次大戰有關的電影,我大致上把它們分成六類,分別是

1.     猶太人相關
2.     戰爭場面
3.     戰俘或集中營
4.     感人小故事
5.     密碼學
6.     人物介紹

猶太人相關的電影,最出名的莫非老師之前放給我們看的義大利片"美麗人生",另外就是史蒂芬史匹伯的影史鉅作"辛德勒的名單"不過我這次要介紹的是5/24將在台灣上映的奧斯卡三項大獎得主"戰地琴人The Pianist"
今年的奧斯卡,戰地琴人這部電影一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並創下了史上最老最佳導演獎得主(69),史上最年輕男主角(29歲安卓布洛迪Adrien Brody)這兩項紀錄。
導演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是波蘭人,他在50年代的時候便在祖國波蘭大受好評,隨後他來到法國繼續他的電影事業,而他的兩部作品也一舉拿下柏林影展的金熊獎跟銀熊獎。1968年,波蘭斯基去到好萊塢,憑驚悚片《失嬰記》(Rosemary's Baby)一片大受好評,可惜好景不長,1969年他懷有8個月身孕的妻子和四名到他家造訪的客人,被他們的朋友查爾斯曼森殘酷的殺害,波蘭斯基悲痛之下又回到歐洲。1974年,他以《唐人街》殺回好萊塢,似乎一段平坦的電影事業生涯已經擺在了他的面前,但在1977年,他又因為與一名13歲女童發生性關係被定罪,為逃脫入獄懲罰,波蘭斯基不得不於1978年再次逃離美國,至今未能踏入美國領土。而這部電影這也是他在離國40年後,首度返回祖國波蘭所拍攝的電影。
故事內容敘述一位才華洋溢的猶太裔鋼琴家-華迪洛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他於 19399月正在電台現場彈奏蕭邦的夜曲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波蘭,首都華沙遭受轟炸入侵,自此華迪洛史匹曼一家人與鄰居都被趕進在首都的「猶太特區」居住。本片主要就是描述他成功的逃出「猶太特區」之後,努力躲藏求生存的電影。
六年後戰爭結束,華迪還是在電台作同一曲目的演出,德國納粹戰敗瓦
解後,華迪洛史匹曼表演過2500場以上的演奏,並獲得多次的世界大獎,200076日以88歲高齡逝世。
至於以戰爭場面為主題的電影也不少,像"搶救雷恩大兵""諾曼地大空降""最長的一日"是描述194466D day登陸諾曼地的情形及後來在歐陸上的戰爭情況;"珍珠港""亂世忠魂"則是以珍珠港事件前後的情形,"獵殺U-571""從海底出擊"自然是描述二次大戰時大西洋的潛艇戰;還有一部近年來相當不錯的電影"大敵當前"就是描述在史達林格勒攻防戰中,德俄雙方狙擊手對決的場面。
1953年由比利懷德Billy Wilder所執導的戰地軍魂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戰作為背景的戰俘電影開山祖師,其後著名的作品還有1957年的桂河大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本片中一群日軍的英國戰俘被下令替日本在戰地建築一座橋。由亞歷堅尼斯飾演這名不卑不亢的英軍將領,即使是替敵人建橋,也要謹守英國人的嚴謹態度。眼看橋一天天的蓋好,但集中營外的美軍威廉賀頓及英軍傑克霍金斯卻正合作要將建好的橋給炸毀……。
1963年的第三集中營The Great Escape,德軍納粹集中營裡,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戰俘,將要展開一場天大的逃獄計畫,片中也大量使用當年相當有名的演員,形成一部巨星雲集的賣座強片。
在近代的部分呢,有2002年的哈特戰爭Hart's War,在台灣上片的時候,很多人還以為這是一部令人血脈噴張的戰爭動作片,但是本片卻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戰俘逃亡片,片中布魯斯威利飾演集中營中的最高長官,他祕密協同一些弟兄計劃逃離戰俘營。這個逃亡計劃,終於讓他有機會實現。戰俘營突然發生了一件謀殺案,一名戰俘被控殺害另一名戰俘,他極力向德軍申請開辦軍事法庭,請哈特(柯林法洛飾演)為涉嫌殺人的軍官辯護,而實際上舉辦軍事法庭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轉移德軍的注意力,好他及他的部下逃出俘虜營,並且能夠搗毀附近一座兵工廠。另外2000年的英國黏土動畫"落跑雞" 嘲諷了多部經典的戰俘電影,讓大人小孩們看了都能會心一笑。
至於在戰爭時期的小故事呢,那就更多了,1942年的經典電影"北非諜影" Casablanca,這部電影雖然年代久遠,但是在外國人的心目中,這片永遠是最淒美動人的愛情電影,在第二次大戰的時候,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加成為歐洲難民投奔自由的跳板,在卡薩布蘭卡裡的酒館裡,亨佛萊鮑嘉飾演的老闆李克是一個難以捉摸、不輕易表達情感的人。一日,反對軍地下領袖保羅亨利德來到酒館,找上人脈極佳的亨佛萊鮑嘉從中幫忙安排離境,而正巧,和亨利德同行的太太英格麗褒曼就是鮑嘉的昔日情人……。這部片裡最感人的地方就在於亨佛萊鮑嘉的以大局為重,真心為英格麗褒曼好,努力的幫他尋求最好的結果,像男主角般灑脫,目送愛人離去,依然給予真心祝福,應該才算是真正最無私的愛吧。
另外還有一部非常感人的作品,是一部日本動畫,叫做"螢火蟲之墓"本片是高火田勳的作品,是描述在戰爭末期時,美軍轟炸日本本土,誠田與節子兩兄妹的家被燒毀,母親也因而身故,他們倆兄妹在外漂泊,互相安慰、扶持的感人故事。
在第二次大戰中,其實密碼學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誰先能破解對方使用的密碼,就在戰爭中佔得重要的優勢,以此為主題的電影,最廣為人知有吳宇森去年執導的獵風行動,及2000年的獵殺U-571,影片中盟軍偵測到在北大西洋上有一艘德軍的受創潛艦U-571,正向德軍發出求救信號,於是盟軍迅速且秘密地將一艘軍艦改裝成德軍的維修艦,準備以維修U-571作為掩護,強行奪取艦上的密碼解碼機,至於這部電影最出色的地方之一,就是這部電影的音效水準十分的高,全片使用超過13000個音效元素,當年還贏得奧斯卡最佳音效剪接,如果能用DVD配合杜比5.1聲道的喇叭來看,將會是非常過癮的選擇。
以人物介紹為主的二戰電影,首推奧斯卡1970年的最佳影片"巴頓將軍"Patton,巴頓將軍這位將領在二次大戰的時候主要負責北非戰區的戰鬥,與德國最優秀的將領"沙漠之狐"隆美爾進行多次的坦克對決,而生性驕傲的他,在戰爭中他非常重視紀律,甚至到有點嚴苛的地步,而巴頓最偉大的領導特質,在於它具有能以自己的軍事熱情鼓舞軍隊的能力,大膽、大膽、大膽更是他唯一的戰術。男主角喬治史考特精湛細膩地演活了巴頓將軍,也使他獲得當年的最佳男主角。

大部分的電影中都有強烈的反戰意涵,正好呼應了人類愛好和平的天性,讓人們深刻瞭解戰爭的殘酷可怕與其不必要性。

參考書目
1.                     Richard M.Barsam著,王亞維 (1996):紀錄與真實 世界非劇情片批評史:台北,遠流
2.                     Edgar F.Puryear, Jr.著,蘇維文 (1994)19顆星 美國近代四大陸軍名將:台北,麥田

3.                     Thierry Jousse,Patrice Rollet,Serge Toubiana編,蔡秀女、王玲琇 (1996):電光幻影一百年:台北,遠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